第26章.藏书归类是门技术活儿(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每个爱书人买的书多了以后几乎都会有归类的行动,最低限度也会不由自主地把类别相近的书摆放在一起。

当藏书过百的时候,登记图书就是一种很正常的想法和行动了。

庆幸当年在第一本书目上写下了日期。

1981年4月12日。

我才11岁。我们那时候都是8岁上学,所以11岁的我肯定在小学。

佩服自己五分钟!

这是我的第一个藏书归类。

当时写到了第170本,不是当时就170本书,而是写到这时小本儿被父母给没收了,直到前些年才还给我。

不过从这仅写了一部分的书目中,也能看出来我当年已经很有天赋了。

首先编号极为工整。用当时不知道哪儿弄来的铅字,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编写序号。最为天才的是,我还把我的书分成了武术连环画、电影故事、古代连环画、侦探故事、战斗故事和神画(当时还把话写成了画)故事六大类,并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这就表示当时的我已经不单纯是把所有小人书做个登记那么简单,而是试着去把藏书归类。尽管极不完善地只分了六类,而且其中还有交叉。但要知道我当时可是只上小学四年级左右,一定要按那个时候的智商测量。

而且在那个年纪小、无借鉴、没有电脑查询资料的条件下,一切全是空白,能想到这些应该绝对算天才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登记已有的图书的时候,我还没忘记把成套中的缺书也记录上,并在后边划个“\”,等到买到这本书的时候再接着在原有基础上划个“/”,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对号“V”,表示这本书已经买到了。

这是当时的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

从目录上可以看出,当年登录的第一本书是《玉弓奇缘》。

这是一本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武术连环画系列中的一本,我对这套书的了解就源于这本书,也因为这本书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套系。记得当年买了其中的《香港功夫王》《醉八仙》《铁臂扫群奸》等好几本。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越买越多,慢慢地还买到了电影版。

我一直想弄明白这套书一共出了多少册,当年因为资料少,所以也不知道这套书出了多少本。

当年我能做的就是去别人的租书摊时看一下有没有我没有的,然后再回去记录下来,慢慢去找。

现在这套武术连环画系列我已经买了好几十本了。一本一本淘出来的,现在也没买全,还在努力中!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仍然没弄明白这套书一共出了多少册。每次在买到一本新的目录分类书也好、在网上百度查询也好、在同好的论坛下咨询也好,得到的答案都让我生出了原来这套书是这么多本啊的感叹,可惜每次过后不久都会在不经意间又发现一本漏网之鱼。这样的经历多了就造成了我现在也不知道真相。

总共出了多少本这个真相不重要了,只要把发现的每一本都买回来或记录下来,最后总能弄明白的。

继续为这个套系努力中。

就这样,一笔一划一本一本地登录的170本书见证了我童年时期的图书归类。

再次整理就是参加工作后了。由于小时候整理图书时养成的习惯,让我喜欢把一套的书放在一起,暂时没有的也没关系,先把序号保留着,等以后买到的时候就不用因为序号原因而使整套书分散。初时觉得这样的方法没什么问题。这又不是小时候没资料可查,现在获取的渠道太多了,怎么也能知道一套书出了多少本。何况因为小时候资料的缺少造成的不便,让我后来养成了找目录的习惯,还买了一些专门编写的图鉴等,所以图书登记时信心十足。

坚持了一段时间,觉得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有些套书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兴唐传》等等这样的大套系基本上都会在每本书的最后一页显示全套书目,这样登记起来比较容易,照着抄就行。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独立成册的套系,就很难了。除了刚才提到的岭南武术连环画系外,类似的还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画库》、岭南的《周末》画报系列、广东的《少年连环画库》、山东的《道德教育丛书》等等。我买到的目录根本就不全,总能找到新的,让我极为崩溃,因为这意味着每发现一本新的我都要把整个编号重改一遍。

后来我不得不放弃了这种为套系缺书留空儿的归类方式。

直到现在,互联网都这么发达了,有许多套系我也没弄明白到底最终出了多少册。

再次的尝试是按小时候的方法,分类。接着又是一通忙活。

历史、名著、战争、儿童、影视、武侠、文化(诗歌、成语、寓言、数理化等)、侦探、人物……

期间还曾试过把同一本书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集中起来摆放,比如《恐怖的森林》我曾有过八种版本的。也曾试过把书目中有各种动物的挑出来放一起,《斗鲨》《归来的仙鹤》《斗熊》《罕达罕的足迹》《鹿鸣翠谷》《夫人属牛》《青蛙和蟾蜍》《牺牲的斑马》《各位蚂蚁请注意》《鸵鸟牧羊》《猫头鹰的奖章》《蜂鸟和蝇鸟》《小松鼠请客》《聪明的海豚》《半夜鸡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印度王子和神猴》《诡计多端的列那狐》《猫爪下的夜莺》……等等一大批,当时觉得极有意思。

几经编排还是觉得有不足的地方。

像那套武术连环画比较好办,可以放一起。而像我说的那另外几个套系,如果按这样分,将会被摆放到书架不同的地方,找起来很是费力。

再次半途而废。

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始的第四次归类不敢再花样百出了,而是按出版社老老实实地摆放,同时不再纠结(也不可能再纠结)序号的问题了,这次就好多了!

但也仅仅只是好多了几个月,又出了新的问题。

这次的问题出在过于追求完美了。

既然想好好地把书目统计一下,我就想尽可能地做到完美。

于是我决定自己建个数据库来注录书目。

不要羡慕我会数据库,怎么说我也是1998年就有个人电脑的人。

建数据库的时候,本着一步到位的理念,我把书目、作者、绘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印刷时间、印刷次、缺书、残书、分类、在书架位置、页码、价格、读完时间、评价、统计时间、备注等近二十项全列了出来,当时还为自己的全面而沾沾自喜。

没注录多久就开始犯愁,太累人了。

近二十项,每本书都得翻好多地方,书目在封面,作者绘者在第一页,版权页有的在第二页(按书翻开来算,不是印在书上的页码),还有的在最后一页,有的在倒数第二页,有的还印在封底,每本都不同。得不停地找。

有时还得回忆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时间买的什么时间读完的,再打上ABCDE的评价。结果就是一本书注录下来最快的也得用时五六分钟,多的七八分钟也是有可能。

一天下来注录不了几本。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要知道我注录的不是几十上百本或是成千本,而是1万3千多册。这样一本五六分钟注录下去,一天干一个小时也得四年。时间不是这样浪费的。

还是算了。

又一次半途而废,而且这次扔的时间较长。

最后一次有了继续归类注录的想法是两年前,因为我觉得不能总是这样不了了之了,至少要弄明白我究竟有多少藏书。

总结了以前诸多次登记的失败教训,这次只选择了有限的几项进行注录,其他不相关的可有可无的先空着,以后再说。

这次我从原来20多个选项中反复筛选,最终选出来的是书目、作者、出版社、缺书、位置、注录时间这必不可少的六项。并把平均每天注录10本书作为一个选项写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这回离弄明白自己的藏书情况总算有了个大概的日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