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有些开心的罗素(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赵忠尧和考克罗夫特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外的那个房间里,造着粒子加速器;

施汝为被陈慕武送到卡皮察的小组,跟着他做助手;

只有大闲人奥本海默,每天在剑桥大学里面无所事事。

他白天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属于陈慕武的那间屋子混日子,一到晚上六点钟收工的时间,不是去实验室隔壁的老鹰酒吧里喝酒,就是去剑桥大学附近的舞厅,跳上几支舞,发泄一下整日里待在斗室当中的郁闷。

但就算在跳舞的时候,奥本海默依然很不满意。

虽然身边的一切和之前相比几乎都没有变化,但他刚刚才在美国接受了一两个月的新鲜事物,再次回到有些保守的刻板的英国,仍然有些不适应。

在纽约的时候,奥本海默也和朋友去了几次舞厅。

纽约市内知名的几家舞厅,都已经纷纷把乐队换成了演到同款乐器的黑人乐队,音乐类型也变成了较为新潮的爵士乐。

可是剑桥大学附近的舞厅里,乐队组成仍然是以钢琴小提琴为主,演奏的也仍然是诸如波尔卡和华尔兹这种传统的欧洲舞曲。

这让食髓知味的奥本海默觉得很没意思,只是有些可怜这些欧洲人是土豹子,没怎么见过世面,在这些老旧乐曲的伴奏下,仍然跳得那么津津有味。

让奥本海默每天如此闷闷不乐的罪魁祸首,是“不务正业”地跑去研究数学的陈慕武。

关键是他为了写好一篇数学论文,干脆不待在卡文迪许实验室,而是整天都在三一学院的图书馆。

这一方面,是希望能从古往今来和他使用同一间图书馆的先贤学者们那里吸取一些灵气。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遇到什么不懂的或者拿不准的地方,跑去和罗素请教更方便一些。

关键是,罗素本人也很奇怪这件事。

之前是他邀请陈慕武加入到的剑桥使徒社,也在每周六的例行活动上,和这个中囯小伙子见过几次。

可是除了偶尔会分享一些中囯古代哲学之外,陈慕武在聚会上总是扮演倾听者这个角色的时候居多。

别人分享其他有关政治、体育、社会、民生等各方各面话题的时候,他基本上都是面带笑意,一言不发。

至于那几个善谈的成员,经常在喝了些葡萄酒微醺之后,就开始讨论数学、逻辑和哲学,可每到这时,却永远也看不到陈慕武的身影。

数学家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不太看得起其他学科,希尔伯特如此,罗素也是这样。

他一直以为陈慕武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像是一个眼里只有物理实验的一根筋。

在物理学、天文学、通俗文学和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的他,或许很优秀,但是还不足够优秀,因为他不爱数学。

只是最近,罗素对陈慕武的观感有些发生变化了。

他可能并不是不爱数学,只是开窍的稍微晚了一点而已。

就说嘛,没人能够拒绝数学的魅力!

因而罗素在回答陈慕武问题的时候十分尽心竭力,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要给后者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然陈慕武也听得认认真真,他这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在虚心求教。

能被大佬亲自授课的机会本来就很珍贵,而且陈慕武也想把论文写得更好、更漂亮、更没有错误一点。

这篇论文是他以一个物理学者的身份,向那些自视甚高的数学家们打出的有力一拳,而且还是打完就跑,绝不拖泥带水地那种偷袭。

所以这唯一的一拳,务必要打得漂亮,一定不能是拳法丑陋的王八拳,最起码也要是浑元形意太极拳,这种一听就很帅气很飘逸的拳法才行。

经历了若干次罗素耐心细致的培训,又结合自己大脑的记忆,陈慕武总算写出来了一篇他自己看上去还算满意的、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的论文。

他一开始想的是,拿着这篇论文去请罗素审阅一下,帮他把把关,顺便给国际知名的那些数学期刊写封推荐信,把论文发表在上面,让更多的数学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请罗素把关,倒是没什么问题。

陈慕武这些天频繁地向他请教数学上的问题,而且也曾经把论文当中比较浅显的几个观点,暗暗抛给过罗素。

他突然拿出一篇完整的证明不完备性定理的论文来,至少罗素不会感到惊讶。

罗素或许也曾从这些观点上,萌生出了一些想法。

可他终究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给陈慕武补课已经是规划之外的事情,也占用了额外的时间,所以罗素不太可能有时间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了。

但是,让罗素推荐数学期刊就没什么必要了。

陈慕武不是数学专业的从业者,也不知道那些专业期刊的发表流程是什么。

而且他能想到当那些期刊的专业编辑,看到罗素推荐的一篇论文作者栏上写着自己名字时候的表情,以及内心中所想的事情。

这个人是最近风头正盛的物理学家不假,但是一个物理学家,写了一篇不是有关微积分的数学论文,而且还要上来就否定当今数学界的无冕之王,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先生提出来的希尔伯特计划?

那多少是有些不自量力了!

陈慕武估计即使有罗素的推荐,那些编辑们也绝对会质疑论文的正确性。

他们肯定会为陈慕武的论文找多个同行评审,只要能从里面找到任何一处细小的错误,都不会让这篇论文尽快发表。

这样一来一回,估计就要几个月才能让论文最终发表。

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编辑会想不开,想要恶趣味地使论文尽快发表,为数学家们立起来一个靶子供大家嘲笑:“看吧,所谓的物理学家,他们的数学就是这种水平!”

陈慕武决定还是不去数学期刊那里浪费时间了,干脆就把论文投稿给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会报》好了。

反正大家都是自己人,陈慕武又是为会报供稿的大户,在那上面发表论文更方便一些。

至于说没有把论文发表在数学专业期刊上,可能不会第一时间被世界上的数学家们看到这件事……

拜托,没能尽早地读到论文,只能是他们的损失,而不是他自己的损失。

抱着这种心思,陈慕武把打印誊抄好的论文稿,装进信封中写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编辑部的地址,扔进了剑桥大学的邮筒里。

之前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表有关物理方面的论文,都是由专人定期送到编辑部。

这一方是因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实验人员众多,而且论文产出量还不错。

可是这次陈慕武写的是数学论文,他也就没好意思再走这个途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