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紧张的奥本海默(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从光是一种粒子,到时间旅行,陈兄弟的大名,我早就听说过。

“只是我从去年毕业之后,就离开剑桥去了奥地利,所以才一直无缘和陈兄弟相见。

“在那个乡下地方,我又从报纸上屡次三番地看到有关陈兄弟的新闻,最引人瞩目的一点,就是发现了太阳系的新行星。

“直到今年夏天,我途径法国回国,在巴黎奥运会上,刚好有幸在现场观看了陈兄弟的比赛。

“回到剑桥之后,我才知道陈兄弟原来是也是使徒社的一员,因而心中就立刻生出了一种亲近感,一直盼望着能在这里见上一面,今天也终于如愿。”

“多谢拉姆塞兄弟,您实在是太热情了。”

不愧是富贵人家的孩子,这一番话说的可真是滴水不漏,听得陈慕武很是舒服。

但陈慕武同样知道,眼前的这个拉姆塞,他可不是一个凭借他父亲的地位,才能进入到剑桥大学的草包。

一个草包剑二代,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是不拿出些真才实学出来,是绝对进入不了这个自诩为只有剑桥大学最聪明的人才能进入的使徒社的。

拉姆塞虽然没有明说去奥地利做什么,但是一提到奥地利,又提到乡村,陈慕武就知道,拉姆塞一定是去那里找了维特根斯坦。

算算时间,维特根斯坦此时已经写完了他的《逻辑哲学论》,自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经被解决,所以才怀着贵族式的热情去了奥地利的南部乡村,在那里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拉姆塞和维特根斯坦一样,同样是一个哲学家,而且除了哲学,他在数学和经济学上也颇有建树。

陈慕武在这方面涉猎不深,只知道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拉姆塞定律。

不过这个拉姆塞定律,讲的不是那个只要一进球就随机带走一位世界上的名人的阿森纳死神,而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学问题。

陈慕武记得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推论,那就是……

“在全世界范围内随便挑选出六个人来,其中至少有三个人彼此之间是互相认识或者互相不认识的。

“诸位,这是我最近思考出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其证明过程也很简单,大家不妨试一试。”

所以陈慕武在和拉姆塞打完招呼之后并没有直接坐下,而是自然而然地在众人面前提出来了这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果然,这个问题成功吸引了众人的兴趣,大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才能证明这个看上去很有意思的结论。

于是也就没有人再来到陈慕武面前,向他重复那些他已经听了无数遍的恭喜他奥运会夺冠的话了。

当然,这个数学问题对于在座的这些聪明人来说并不困难,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消遣。

大家很快找出了几种证明方式,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在一个平面上构造出任意三点不共线的六个点,两点之间可以用实线或虚线相连,然后证明在连线之后,则至少存在一个实线三角形,或者至少存在一个虚线三角形。

经过这么一抛砖引玉,有些人则是举一反三,进一步讨论起到底需要有多少个人,才能确保其中至少有四个人彼此之间相互认识,或者相互不认识的问题来。

陈慕武以为自己终于不再是全场的焦点,打算找个角落休息一下,没想到又有人找上了他。

这次来的是大家公认推举出来的那个企鹅出版社的负责人,他向陈慕武表明,《巴黎快车谋杀案》一经上市之后销量本身就不错,再加上陈慕武在巴黎奥运会之后的记者发布会上,又为这本狠狠地打了一个广告,这就现在世界各国的出版商都找上门来,希望能够和企鹅出版社合作,或者购买这本的翻译版权。

别的国家,陈慕武倒是不关心,他只关心在美国的销量如何。

毕竟现在阿妹你看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家家户户都有不少闲钱,他叮嘱来人一定要找一个推广发行能力强劲的出版社,钱赚得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老美们都能读到他这本书,认识书中的主角陈乔治。

最好等之后这本书,这个系列被好莱坞给看上,让他们出高价买走改编权,拍成电影出现在银幕上。

或者说,干脆等自己有钱了,也以陈乔治系列作为卖点,去投资开一家电影公司?

来者的发言打断了陈慕武脑海中的胡思乱想。

“陈兄弟,这本书现在的热度这么高,那么我们接下来,是不是应该乘胜追击,趁热打铁,继续推出其续集来呢?”

得,画了半天的大饼,结果还是来催稿的。

好在陈慕武早有准备,掏出来随身携带的那份叶公超在奥运会期间被逼着写出来的《无人生还》手稿,递了过去。

结果没想到,这个兄弟收到了手稿之后还不肯走,而是仍站在陈慕武的面前。

“你还有什么事情吗?”

“是这样,出版社既然成立了,那么只出版陈兄弟你这一个系列的书,肯定是不够的。我们打算扩大出版方向,不知道伱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

陈慕武虽然是企鹅出版社的大股东之一,但他可没有什么时间,频频去参加董事会议。

好在董事会里全是使徒社的自己人,所以这每周一次的聚会,就成了陈慕武和出版社方面联络的日常途径。

陈慕武的手掌托住脑袋,用食指和中指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装模作样地想了一会儿才说道:“我倒是有这么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出版书籍的同时,我们也去发行一种杂志。”

“杂志?可是我们只是一个新创立的出版社,虽然已经出了一本爆款书,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名声,这样就吸引不到足够多的作者和撰稿人向我们供稿。”

“不需要撰稿人,我们也能找到很优质的稿件来源。我在巴黎备战奥运会期间,曾经在闲暇时阅读了很多本杂志,虽然其中有许多有趣的资讯和有意思的文章,但是其中更多的则是无意义的糟粕。……”

陈慕武又开始胡扯,他根本就没看过哪怕一本杂志。

只不过么,巴黎对于陈慕武来说,就像是夏威夷之于江户川柯南,这个法国的首都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只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太可能阅读全部的这些杂志,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本或几本。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刊载在其他杂志上的精华文章明珠蒙尘。

“所以我就想,大可以创建这样一种杂志,把其他杂志上刊登出来的精华文章遴选出来,汇集到一起定期出版。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再去四处征稿,只需要雇佣几个眼光毒辣的审稿编辑,再向原作者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即可。”

陈慕武说的这本杂志,其原型正是和《故事会》还是有《知音》并称为“凤姐三巨头”的《读者》。

当然,国内的《读者》其实也另有原型,那就是1922年在美国一家非法酒吧的地下室里出版的《读者文摘》。

只是到目前为止,这本杂志还在苦苦挣扎求生的阶段,并没有开始在美国土地上野蛮生长,所以陈慕武才能肆无忌惮地抄袭这本杂志的运营模式。

“哦对了,还有另外一点,那就是这本杂志除了让读者们通过邮局订购的方式之外,也可以像报纸那样批发给书店和报摊。在杂志发行的前期,可以对这些个零售者进行补贴,不追求盈利,甚至有些亏损也没什么问题,第一阶段只需要抢占市场,等积累了大量读者,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惯性之后,我们就能迎来最终的大丰收了。”

陈慕武只能算是个商业小白,他浅薄的商业知识,都是从各种碎片阅读中得来的。

但是他说的这个办法,却是完全遵循了《读者文摘》发家之道。

这种商业模式,放到现在的杂志发行界,简直就是一种爆杀。

这也是为什么,《读者文摘》能在美国杀出重围的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