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入京争位,各地灾荒,北平无恙,朱棣狂喜!(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info</b> 赈灾,杨朱棣的美名。

那么赈灾必然是用燕王府的人。

现在燕王府也没别的人了。

于是赈灾的任务,燕王妃便安排给了李逍的头上。

再者说,任务安排给李逍,也不会有中饱私囊的情况。

李逍穿盔带甲,领着燕军一卫从粮仓取了粮食,浩浩荡荡的护送粮食来到了宛平县城。

“我的天, 竟然有这么多灾民么.”

李逍站在宛平县城墙之上,放眼望去,城墙之下已经聚集了数千灾民,远方还有密密麻麻的人群往这边涌来。

这是李逍第一次,亲眼见证逃荒的场面,很是震撼。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扎根的家园, 踏上逃荒的道路。

他回想自己的来到这个世界的经历, 优渥的生活差点让他忘记自己还身处古代。

那些逃荒的百姓们,原本还推着大车小车,拉着全部家当, 想要到达目的地换口粮食。

可到了这里,那些东西早就扔了, 只剩下孑然一身,穿着破衣徒步前进。

拉车的牲口也早就饿死在路上,分而食之。

他们已经走了数城,却没有一城愿意打开城门放这些灾民进去, 因此他们便朝着北平逃来,听说北平前段时间各地都有粮食运来。

队伍中,一名年迈的老者跌跌撞撞地前行, 他顶着白发,手扶着拐杖,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步履阑珊。

这份包裹里装着一家人仅剩的粮食和财物, 老人紧紧地抱着它, 生怕在途中将它丢失。

年轻的母亲紧紧地抱着瘦弱的孩子,脸上早已失去了血色。

孩子一边哭泣,一边用她的小手抹去母亲脸上的泪水。母亲则用微弱的声音哄着孩子

这一幕幕,看着令人揪心不已。

李逍能看出来,这些人已经差不多极限了,若是北平若是放着不管,大部分都会饿死。

“逍郎,开仓放粮吧。”

朱凝云看着眼前无数灾民,心情十分沉重,她眼眶微微泛红,看向李逍轻声说道。

“嗯。”

李逍点点头,挥手:“开仓,放粮!”

南京城,皇宫。

今天是大明太子朱标入棺的日子。

太子朱标的陵墓正加快建设当中,不日便可入陵。

朱元璋将陵墓定在明孝陵的东面,一座“帝陵”,为明东陵。

同时,朱元璋还将祭祀标准定到了最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封建时代,祭祀是与军事并列的头等大事。

对于这个最爱的儿子, 朱元璋也给朱标定下了最高级的祭祀规格。

定下每年“九大祭,一素祭”这个规格。

高过朱元璋自己的“三大祭、五素祭”,高过后来明朝所有的皇帝,可以见得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

此时,朱元璋坐在殿前,这些日子他已经将眼泪给流干了,眼窝显得格外深陷。

各地的藩王都回了京,待众人见朱标最后一面后就将入棺。

此时,朱标的几个儿子先是不停地哭泣。

特别是朱允炆,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爹啊,您走的这么早,没了你,儿子怎么活啊”

朱允炆哭的眼泪鼻涕一大把,最后直接哭昏了过去。

这一招可是十分奏效,朱元璋关心的过去将他扶了起来,随后安排人将他抬下去休息。

一旁的朱允熥暗道不妙。

他本来也想使出这招,没想到慢人一步。

待一众亲儿子哭完后。

朱允熥只好抽着鼻子,朝着殿外走去。

与此同时,殿外的朱棣目光则是一直用余光打量着朱允熥。

作为朱标的嫡子,他将是自己争皇位的最重要的对手。

“允熥!”

这时,站在殿外的蓝玉招了招手。

蓝玉作为外戚,是排在作为亲兄弟的朱棣后面。

但他却大步就走到朱棣前面,将朱允熥拥入怀中。

随后,常遇春之子邓国公常升也走了过来,安抚了一下朱允熥的情绪。

“舅姥爷、二舅.”

朱允熥眼睛鼻涕一大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母亲去得早,如今父亲也去了,以后没人关心我了.”

“傻孩子!”

蓝玉摸了摸朱允熥的脑袋道:“你还有我这个舅姥爷,还有这么多舅舅,娘亲舅大,我们这些个舅舅都会疼你。”

说着,他左右看了一眼,目光特意还在朱棣身上扫过,“要是哪个不长眼的敢给伱脸色看,我们收拾他!”

“嗯。”朱允熥点了点头。

“听你舅姥爷的,有我们在,不敢有人欺负你。”

常升说道:“先让允熥先回去休息吧,别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

“你过来。”蓝玉招呼了宫女。

让其将朱允熥先带走,随后才退回了队伍后面。

周围的一众藩王都不言语,脑子清楚的人都知道,朱棣此番来,不停在朝中运作,不只是来吊唁,也是来争储君之位的。

兄终弟及,秦王、晋王、燕王几人都有机会。

但秦王在封地作恶多端,被朱元璋斥责为“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早就得到了朱元璋的厌恶,当藩王被招回京,他是第一个。

要不是太子朱标曾经给秦王求情,现在秦王可能就被朱元璋一直软禁在皇宫,不允许就藩。

秦王朱樉本人也是自知是没有机会的。

然后就是晋王朱棡。

朱棡仪表堂堂而且文武双全,朱元璋是比较喜欢的。

同为攘夷九大塞王之一,晋王和燕王的实力相当,而且常常针锋相对。

朱元璋认识到这个情况后,将藩地设立在燕地附近的太原,形成掎角之势。

两人都有实力,对外可联手抗敌,对内,如果有异动,另外一人可立刻节制,此外,形成掎角之势的还有宁王朱权。

不过,晋王虽然和燕王实力相当,且丝毫不惧燕王,但他却没有想当皇帝的心思,原因同秦王有类似。

晋王的原本的性子也是极为暴躁,在封地多次纵人行凶。

终于有一次,朱元璋忍不住了让人把晋王废为庶人,押到南京城来审问,原因是有人举报他私藏兵马意图造反。

后来经过一番调查,没有查出造反的迹象,再加上太子朱标求情,朱元璋很快就将其放走了,并恢复爵位。

经过此事之后,朱棡算是吓到了,吓得魂不守舍。

回封地后,性子立刻就变了,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王爷。

而且从此以后,他对朱元璋有种天然的惧怕感。

有了这个经历,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有机会的。

所以眼下唯有一人的机会最大,那就是朱棣。

朱棣就藩以后,对外战功赫赫,对内封地的百姓也是爱戴有加,声名远扬。

这就是娶一个好媳妇的结果,朱棣其实自己也是个暴脾气,那些名声,大多是徐妙云默默耕耘出来的。

但在现在这一时刻,这些名声就显得格外重要。

能治理一番之地使其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自然也是有能治理一国的能力的。

其他皇子都没什么动静,安分守己,纷纷保持中立。

其实大部分皇子认为,朱棣当上皇帝反而对他们有利。

毕竟是都是一个大学堂出来的,兄弟之间还是有感情,至少比侄子感情深。

但他们可不能随便站队,不站队,就没事情。

无论是谁当上了皇帝,他们王爷还是照做。

因此晋王朱棡现在看到朱棣也是客客气气,万一这个弟弟以后当上了皇帝,还是要仰仗。

朱棣自然是对朱棡既往不咎,和和气气。

眼下朝中运作的,与大臣们联络的也只有两拨人了。

一波是燕王朱棣。

另外一波人是支持朱允熥的蓝家、常家。

蓝家和常家支持朱允熥,他们是朱允熥的娘家人。

只要朱允熥继位登基,那么对于蓝家和常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两家将会经久不衰,权势滔天。

另外有一波臣子则是支持朱棣,认为朱棣本就是圣上嫡子,本身就有这个资格的。

而且朱棣在封地多有作为,声名远扬,本事不一般。

而若是让皇孙当储君,主幼国疑,不利于江山社稷。

当然,这种站队,也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利益,扶持一人当上储君、皇帝的功劳,那可是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

现在,朝廷的两派官员纷纷都在酝酿大招,等待太子丧事处理完之后,就要以“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为由,开始搞事情了。

然而,两边斗得火热。

却没有人关注到一个人叫朱允炆的庶长子

“众皇子前来吊唁”

这时,一名太监在殿外传呼。

紧接着,所有皇子纷纷上前,朝着殿堂进去,开始了演技表演。

朱棣走得最前面,其他皇子见状也没有争抢,慢了半步。

朱棣刚进门,眼泪就滚落出来了,随后一个箭步就跪在了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大哥!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我真没想到,失去亲人,失去哥哥是这么一件痛苦的事情啊.我晚上做梦都在想你啊大哥”

“我从小就是你带大的,跟着你学习,你鼓励我、支持我、激励我,教导我的每一个画面,还在弟弟的脑海。”

“走过人生的每一步,都跟你有关.你跟我最亲啊大哥大哥你走了,弟弟怎么办啊”

朱棣跪地嚎啕大哭,悲伤至极,捶胸顿足。

其他皇子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跪在地上大哭,鼻涕眼泪一大把,不过显然比朱棣差了一大截。

朱棣这绝对是提前演练过的,哭的死去活来,哭的捶腿顿足,而且看起来,没有一丝作态,完全是真情实意。

因为本来就是真情流露嘛。

朱棣说的那些也都是实话!

朱棣就是朱标给带大的,教导大的。

朱标对朱棣的感情是最好的一个。

因为朱元璋为了促进兄弟之间的感情,年长的皇子领着年幼的皇子学习。

而太子朱标就是领着朱棣,朱棣则是领着湘王朱柏。

这一哭,惹得朱元璋也有些伤心了,看着老四悲伤的表情,心道标儿在世的时候,的确是最喜欢老四,哎

哭了有半个时辰,众皇子眼泪都哭干了,朱棣还在哭。

无奈,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拉着朱棣,安慰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