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句(阅后即焚)(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info</b>关于这段造反剧情,等整体写完了,才在这儿多哔哔两句,算是回应一下大家的疑惑吧。

在史书上,我们能看见许多让后人觉得扼腕叹息的决定,也能看见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结果。

就拿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来说。

我们不知道灵帝死后,大权在握的何进为什么执意要跟本该跟他和平共处的宦官决一死战,最后还引董卓入京,葬送大好局面;

我们无法理解袁绍这等几乎统一北方的雄主,会在官渡最关键的时候,不知道派重兵保护自己的粮仓;

我们无比愤怒,孙十万会在二爷威震华夏,牵制曹魏绝大部分兵力的情况下,面对突破北面的最好机会,却选择了向二爷背后捅刀子;

我们深深扼腕,一向算无遗策的丞相,在那么重要的街亭之战中,竟选出了马谡镇守,丢掉了殚精竭虑谋划数载的大计,自此北伐变成了无望的孤勇;

我们也很难知道,当了好些年权臣的曹爽出城打猎为什么要带上全部的大人物,让城中空虚,几无防备,给了司马老贼高平陵之变的机会;

这些写在小说里绝对都要被骂降智的桥段,以我个人拙见,背后都有着当事人仔细的斟酌和思量,他们做出了在当时的他们看来,自以为最正确的决定。

这些自以为的正确和我们事后开天眼的真正正确之间,隔着当事人的见识、眼界、魄力、胆气、智慧,以及一些运气,等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